草莓,色泽鲜艳、口感清甜,深受大众喜爱。然而,网络上时不时传出“草莓有毒”的说法,让不少人在享受这份美味时心生顾虑。那么,草莓到底有没有毒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真相。
草莓种植中的农药使用情况
在草莓的生长过程中,确实会面临诸多病虫害的威胁。据相关专家介绍,草莓生长期间常遭到20多种主要病虫害的危害。为了保证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种植户需要使用不同农药来进行防治。从育苗阶段到果实成熟,整个生长周期从9月延续到次年6月,跨度长达半年多,这期间为了提高效益,农民给草莓使用的农药绝对量和施肥绝对量多于给其他作物的药肥施用量。而且草莓的效益相对较高,使得种植户在面对病虫害时更倾向于用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草莓就“有毒”。首先,目前草莓上只有甜菜安和甜菜宁2种除草剂茎叶喷雾已取得国家农药登记,而丁草胺等其他除草剂在草莓上均尚未得到允许使用,特别是像百草枯这种已在我国禁用的除草剂,更是不可能出现在草莓种植中。其次,关于“青霉素钾等兽用抗生素能提高草莓抗性”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因为草莓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多为真菌性病害,使用防细菌的抗生素来防真菌根本起不到作用。
农药残留与安全标准
有人担心,草莓使用了这么多农药,农药残留肯定超标,吃了会危害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颜伟中表示,草莓在开花结果期基本是不打药的。因为草莓需要靠蜜蜂授粉才能结果,而蜜蜂对农药非常敏感,如果在草莓开花授粉时打药,蜜蜂会因农药而死,草莓也就无法完成授粉结果。这就使得喷洒农药和采摘果实之间有了一定的时间间隔,残存在草莓植株上的农药经过太阳光照和生物降解后,农药残留会大幅降低。
上海市消保委曾委托第三方公司对草莓的药物残留展开测试,测试总共涉及6家水果品牌店、7个草莓品种,共计10批次样品,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27项药物残留均符合相关标准。随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哪怕残留极低甚至痕量,都会被检测出来。所以,检出农药残留是正常现象,只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就是安全的。例如,按照国家标准,某类农药在草莓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一定数值,只要实际检测结果在此范围内,消费者就无需担忧。
关于“毒草莓”的误解
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所谓“毒草莓”的特征,其实很多都是误解。比如,有人认为草莓种子(籽)在果实表面的位置异常是因为经常打药,而专家明确表示,这其实就是草莓品种的一种外部特性,与是否打药或打药次数多少没有丝毫关系。还有人觉得畸形果是打了激素或膨大剂导致的,吃了有害健康。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指出,畸形果多数是因为草莓的授粉受精过程出现异常,另外开花期的肥、水、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也会导致畸形果,这些都不会影响畸形果的食用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草莓掉色、空心等现象也被误解为“有毒”的表现。实际上,草莓掉色是因为其表皮较薄很娇嫩,清洗的时候稍微暴力一点就可能会弄破草莓的组织,导致花青素跑出来,而花青素易溶于水,所以水会变色。草莓“空心”,往往与品种、生长环境有较大关系,有些品种果肉密度较低,当中较为松散,可能会出现空心;如果草莓在生长期肥水特别充足,生长速度过快,也会造成空心现象,与膨大剂无关。
食用草莓的正确方式
虽然正常情况下草莓是安全可食用的,但我们在食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由于草莓属于低矮的草本植物,果实表面凹凸,在栽培、采摘、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污水、污物、灰尘、细菌等的污染。所以在食用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在流水下边冲边洗干净,随后放入清洁的容器内,用淡盐水浸泡5-10分钟,最后再用凉开水浸泡1-2分钟后即可食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清洗草莓时不要先把蒂头叶片去掉,因为草莓一旦去蒂头,放在水中浸泡,可能会造成农药因水分而进入草莓内部,反而受更多污染。
另外,草莓虽然美味且营养丰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每100g草莓中含有47mg维生素C、30ug胡萝卜素、5.7mg胆碱、31.8ug叶酸等维生素,还含有钾、磷、钙、镁等多种矿物质,但也不宜过量食用。草莓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表面的细籽也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会刺激肠道蠕动,具有一定通便的作用,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腹泻。而且,对于草莓过敏、胃肠功能弱或有肝肾疾病的人,需要慎重考虑食用草莓。
综上所述,只要是在正规渠道购买,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草莓,大家都可以放心食用。所谓“草莓有毒”的说法,大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在享受草莓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它,做到科学饮食、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