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作为春季的时令佳肴,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备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口感鲜嫩,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如含有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富含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功效,享有“助孕素”的美称;其挥发气味能驱赶蛔虫,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然而,食用香椿时若不注意一些禁忌,可能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搭配禁忌
与高钙食物相克
香椿含有草酸,这一成分使其不宜与富含钙质的食物同食,像牛奶、芝麻酱、虾米等。当香椿与这些高钙食物相遇,草酸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这不仅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钙质流失,增加患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结合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例如,牛奶本身是补钙的优质食品,富含大量的钙质和蛋白质,对促进骨骼发育、增强体质极为重要,但与香椿一同食用时,其中的钙质就会被草酸干扰,难以被人体有效吸收利用,使得牛奶的补钙功效大打折扣。
与特定蔬菜同食影响营养吸收
香椿不宜与菜花、黄瓜等蔬菜搭配。菜花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会与香椿中的钙质发生反应,从而影响钙质的消化和吸收。而黄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大家都知道香椿富含维生素C,黄瓜的这种酶会破坏香椿中的维生素C,大大降低了香椿的营养价值,使得人体无法充分获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与动物肝脏同食加重代谢负担
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富含铁、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但香椿中大量的维生素C与动物肝脏中的铜、铁等矿物质相遇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反应不仅会导致维生素C被破坏,降低其营养价值,而且动物肝脏中的铜离子还可能使香椿中的维生素C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使其失去原有的功能。与此同时,两种食物同时摄入,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与热性食物同食易上火
香椿本身属于温性食物,具有一定的助热作用。若将其与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同时食用,就如同火上浇油,容易导致体内火气过旺,引发上火症状。比如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干痛、便秘等不适现象,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特殊人群食用注意
香椿是中医所说的“发物”。对于患有皮肤病的人群,食用香椿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延缓病情的恢复。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食用香椿可能会诱发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病情。肝肾功能不佳的人群,由于其代谢功能受到影响,香椿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加重肝肾的负担。所以,这些特殊人群应慎食或少食香椿,在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亚硝酸盐问题
香椿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且含量远高于一般蔬菜,接近酱腌菜中平均含量的五分之一。亚硝酸盐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可以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在采收之后,室温存放的过程中,硝酸盐还会进一步转化成为亚硝酸盐,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从市场上购买的香椿芽,经过运输等过程,亚硝酸盐的含量往往会大幅升高。如果购买的香椿叶子一碰就掉,那就表明其已经不新鲜,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已经超标,不适合再食用了。人体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甚至会导致死亡。平均每公斤椿芽中嫩芽就含有30毫克以上亚硝酸盐,老叶中含量更是高达每公斤55-60毫克。这样高的含量,极易使人在食用椿芽时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甚至诱发癌症。曾经就有报道,重庆75岁的余老先生因食用香椿炒蛋,出现发抖、发冷、上吐下泻等症状,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食物中毒引发肝脏、肾脏等多器官衰竭,险些丢掉性命。
为了降低香椿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提高食用安全性,在烹饪前进行焯烫是极为关键的步骤。研究表明,沸水焯烫后的香椿可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沸水中焯烫1分钟左右,亚硝酸盐去除率可达70%以上,焯水2分钟亚硝酸盐去除率可达90%以上。虽然焯水3分钟能够去除更多的亚硝酸盐,但在色泽、口感等方面会有所欠缺。此外,焯烫还可以降低污染物含量,减少表面微生物总数。并且,香椿的香气成分主要来自于香精油,不易溶于水,因此焯烫不会明显影响菜品风味。同时,选择质地鲜嫩的香椿芽也很重要,因为香椿发芽初期的硝酸盐含量较低,越嫩的香椿芽,硝酸盐含量就越少。
总之,香椿虽美味,但食用时一定要了解并遵循这些大忌,正确选择、处理和搭配香椿,才能在享受其美味的同时,确保身体健康,避免因不当食用带来的健康风险。